专业分享 - 黄若娴修女在2016年全港天主教教师日的讲辞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  在 175 年前,外方传教士,远涉重洋,千里迢迢来到香港,这一个小小的渔港,展开福传、教育和社会福利工作。他们除了不懂本土语言外,还要在文化、气候、环境、食物等各方面,作出适应。当时瘟疫盛行,医疗设备贫乏,很多传教士,都英年早逝。他们的委身、牺牲,只是为见证天主对世人的爱。

  在预备今天的盛典时,有机会参与资料搜集的工作,其中有很多感人的片段,愿在此和大家分享。

  曾有一位年老的修女告诉我,会院每天都有一位义籍神父到来奉献弥撒圣祭,弥撒后,修女都会为神父预备早餐。当收拾餐具时,修女发觉所有食物都没有剩余,满以为份量不足,于是逐渐增加食物份量,但仍是没有剩余,她心想:「神父的食量颇惊人!」后来,得知神父每天都把食物带走,分给贫苦的学生,而自己只以两个薯仔充饥。每天,他步行到他服务的堂区 ─ 湾仔,在路程中,若遇到政府官员驾车经过,都会给他一个方便。

  我的职务包括定期探访学校,在访校期间,参观学校历史廊时,看见一张陈旧相片,是老师和神父一起派面包给学生,照片中每人脸上,流露出关爱、喜乐。其中有一张五十多年前校监神父所写的便条,内容是请各位老师明天七时半回校,协助派面包给学生。

  相信尚有很多温馨的片段,未为人所知。上一代的传教士默默耕耘,很多已回归父家。在世上,他们没有带走什么,但却留下很多,为我们传扬福音的喜讯;在教育上建立巩固的基础,除了传授知识及专门技能的组合外,更培育青年在多方面为丰盛人生作好准备。

  今天廿一世纪,科技已把人推上资讯的高速公路,我们必要向前行,无法回头和「U-TURN」,科技为学校带来新的文化、新的意念和新的境界。讯息传递,转瞬间即可收到,确实是高效率。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、沟通、了解、相信却因而递减。

  在刚才学生演绎的实况剧,在学校内,类似的情境经常出现,而且屡见不鲜,老师都会以专业态度面对。这时刻,老师的临在,实非Whatsapp或email可以代替。因为老师教导学生时,即使在责备中亦给予抚慰;在批评中亦给予赞赏;在训诫中亦给予勉励;在命令中亦给予尊重。「好」的学生,在老师的鼓励下成材;顽皮的学生,在老师的辅导下成长。曾有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与我分享:「在社会中,若没有了老师,将来什么「师」或「司」也都没有!」一言道出了为人师表者任重道远,地位崇高,对社会贡献良多。也许我们学生中,未必人人都能成为专业人士,但他们在社会里,都会是良好公民;在工作岗位上,都会是忠诚、乐意承担的员工;在家庭中,都会是好父母,这些都是教育工作的成果,能带给我们莫大的欣慰。

  今年的教师日,我们采用了培植幼苗的标记,表示教育工作是需要空间和时间去悉心孕育,才能造就人材,实无法产生即时之效。

  有一位学生大学毕业,她选读音乐系,以小型音乐会来结束大学的学程。她寄了一张邀请咭给小学校长,内里写了一张字条:「我很怀念小学时的早祷时段,校长以小故事,大道理向我们讲解,我特别喜欢听耶稣的行实。小学时,这些记忆只停留于故事层面。长大后,我深入反省故事带给人的讯息,它成为指导我人生的路标。我应否只为一己而生活?抑或是善用天赋的才能,为社会、为社群及家人付出,不期求回报。也许我已开始明白到耶稣给我们的爱,是无条件的爱。」她的信以这几句话作结语:「谢谢妳在早会中透过故事给我讲解生命中的真理,而这真理,使我摆脱了自私,而享有内心的自由和平安。」

  教育是长线的投资,是潜移默化的工作、是希望工程。今天看不到成果,并不等于明天没有收成。近年学生人口下降,为维持班级架构,间中与教育界同工交谈时,他们会笑言学生「一个都不能少。」的确,每名学生是上主按祂的肖像所创造,并交托我们牧养,是独特、珍贵和满有才华的生命,真的一个都不能少!圣经之中厄则克耳先知书,有一段(34章:15-16节)可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;

「我要亲自牧放我的羊,
失落的,我要寻找,
迷路的,我要领回,
受伤的,我要包扎,
病弱的,我要疗养,
肥胖和强壮的,我要看守,
我要按正义牧放他们。」

  教会需要更多愿意步武善牧芳表的牧者,羊群亦须要牧者忠诚地带领、关顾和牧养。就让我们同心同德,承先启后,坚守着天主教办学的核心价值,培育我们的学生。

有追求真理的热忱,服膺真理的胸襟。
善尽个人责任,勇于承担,实践公义。
敬主爱人,关怀弱小,慷慨服务社群。
热爱生命,珍惜天恩。
建立一个共融、爱、健康的家庭。

  前人踏遍神州路,为作育天下英才。基督亦给我们树立典范「我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」。各位同工,「心田先祖种,福地后人耕」,让我们互励互勉,继往开来,使教育的神圣工程,迈向光辉的另一个新纪元。

  主佑各位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